昆明市晋宁区人民政府 www.kmjn.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5120531-202508-101400 主题分类: 公共文化服务
发布机构:  晋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5-08-20 14:34
名 称: 美遇艺行 薪火相传 |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赴云南昆明安江村暑期社会实践
文号: 关键字: 学院,国立艺专,旧址,艺术

美遇艺行 薪火相传 |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赴云南昆明安江村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0 14:34 浏览次数:0
字号:[ ]

640.webp


八十五年前的1940年

烽烟中的画笔停驻于滇池之畔

青苔覆满的旧梁下

未竟的课业散落成历史的尘埃


八十五年后的今天

中国画学院的学子重履旧土

以毫锥丈量先辈足迹

用丹青追摹岁月遗痕


档案馆泛黄的纸页中打捞记忆

古村遗址的贝丘遗址上重绘山河

安江村残存的老墙点缀上色彩

再度回荡起艺专人的笔墨铿锵


点击图片,点亮旧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

历史坐标——安江村的艺专故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杭州艺专被迫迁移。1940年初,因昆明校舍困难,又空袭频繁,国立艺专便迁往当时位于呈贡县的安江村,在一年的时间中,学校借用玉皇阁、关圣宫、土主庙、五谷寺、观音寺五座寺庙作为教室和宿舍。

图片

1939年国画系学生与老师合影

(后排左五为潘天寿,右二为张振铎,右四为吴茀之)


图片

国立艺专学生1940年昆明安江村合影


图片

1940年校长滕固(后排右六)与师生合影


现国立艺专遗留房屋


7月7日,中国画学院的同学们刚刚落地,就带着旅途的风尘直奔安江村。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那份迫切想要了解先辈足迹的心情清晰可见,盛夏的安江村,更添了几分追忆与传承的气息。

图片

国立艺专旧址专家工作站专家庞博河向团队师生导览国立艺专旧址


    翌日,同学们早早来到旧址,各自选定了心仪的角度,安静的旧址庭院里,很快便只剩下画笔在纸上游走的沙沙声。不需要言语,时光仿佛在此刻交汇。新一辈的艺术学子,站在先辈曾经学习、创作的土地上,完成了一次跨越八十余载的“隔空对话”,无声地诉说着传承的故事。

韩璐教授速写旧址风貌

 7月10日,晋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育实践基地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在国立艺专旧址专家工作站举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韩璐,晋宁区副区长冯浩,晋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晓红,云南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国立艺专旧址专家工作站专家张文君,晋宁区文旅产业发展顾问、国立艺专旧址专家工作站专家庞博河,以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电影学院的师生代表出席签约仪式。

 仪式上,韩璐书记与冯浩副区长共同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晋宁教学研创与社会实践服务基地”揭牌,区文化和旅游局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共同签署了教育实践基地共建协议。

晋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晓红表示,晋宁与中国美院的合作对文化溯源意义重大,未来将在旧址公园建设、文旅融合及多领域深化协作,打造开放式艺术家园。韩璐书记指出,保护安江国立艺专旧址是历史责任,学院将全力支持旧址保护与活化,推动高等艺术教育扎根现场,双方将携手探索校地融合发展新路径,共创新篇章。

图片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与昆明市晋宁区文化和旅游局签约、揭牌仪式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与昆明市晋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代表合影





2

追寻尘封的艺专记忆——春城实践手记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对国立艺专旧址的寻访,更是在于唤醒国立艺专在抗战烽火中于云南留下的珍贵记忆。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小队踏入了沉淀着无数时光的云南省档案馆。在韩璐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屏息凝神,档案卷宗中一行行清晰的记录无声诉说着师生们令人动容的坚守与创造。这一刻,档案超越了冰冷的文献,在档案馆里,我们不仅搜集到珍贵史料,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图片
图片

团队于云南省档案馆


 国立艺专的种子曾播撒于云南这片丰厚的文化沃土。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孕育的精神底蕴,实践也延伸至对昆明地域文明的探寻。小队探访了晋宁博物馆,沉浸于古滇国文明的璀璨与郑和下西洋的壮阔史诗;深入晋宁古城村遗址,触摸早期先民适应自然、创造文明的痕迹;怀着崇敬之心,参观国立艺专记忆馆,感受先贤风骨。

团队合影


团队实地参观学习


同时,我们有幸拜访了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宋辞老师。他不仅带领参观书画院,更无私展示个人珍藏,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与文献。参观当地文庙,则让我们直接感受了昆明深厚的儒学与礼乐文化积淀,这种文化氛围,无疑也曾浸润过流寓于此的艺专师生。

团队拜访宋辞老师及阅览文献资料





3

多维对话——理论与实践的思维碰撞

除了实践活动,团队还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

   7月10日下午,团队特邀国立艺专旧址专家工作站专家庞博河讲授“国立艺专”专题党课。庞老师指出,国立艺专昆明办学是战火中的精神熔炉与艺术革新摇篮。学校历经南迁的“文化长征”,在校长滕固带领下扎根安江村,取得了一系列办学成就:一是广聘名师,首创中西画分科教学,奠定“中西融合”与“传统出新”双轨教育传统;二是深入民间普及美育,从本土文化汲取养分;三是通过版画研究会、抗日宣传队践行“艺术报国”理念,并在此诞生了首个中国共产党支部。这段烽火岁月凝练出四大精神内核——爱国主义、为理想中华奋斗、追求真理、崇德尚艺,其不仅为央美、国美奠基,更培育出赵无极等大师,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实现从“花前月下”到“文化担当”的精神升华。

图片


图片

国立艺专旧址专家工作站专家庞博河老师讲授“国立艺专”专题党课


   在签约仪式后,韩璐教授与赵晓红局长、庞博河老师展开深度对谈。赵晓红提出,晋宁区将把艺专旧址保护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通过艺术工作坊活化古村空间。庞博河则从教育史切入,他认为当年艺专在寺庙中首创‘写生+创作’战时教学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新精神,对当代艺术教育仍有启示。韩璐则指向未来,他希望学院在未来能够把课堂搬到安江村。让青年不仅重走西迁路,更要用笔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听完韩璐老师和赵晓红局长、庞博河老师的对谈,团队成员自发地拿起手中的画笔,以敬畏之心重绘历史血脉,以艺术之名续写国美“崇德尚艺”的信仰图腾。

图片

韩璐《安江村国立艺专旧址》20×15cm 2025年


图片

陈薇因《穿越门廊的光阴》45×33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图片

毛渊辰《安江颂》46×69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图片

朱薇吉《藤荫永继》30×42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图片

孙小清《安江墨语》34×44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图片

马瑄《旧址新貌》45×35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图片

张宇仙《西迁艺踪》34.4cm×2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图片

季乙如《安江村的日志》15×20cm 2025年






4

青年回响——实践心声



 1937年,随着卢沟桥的枪声响起,艺术的象牙塔被战火粉碎,此后九载烽烟,十省辗转,数千公里跋涉,艺术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国立艺专的西迁史是长河里飘摇的瑰丽诗篇,是先辈们在颠沛流离中的永恒坚守。他们的画笔因民族苦难而颤抖却从未放下,于九死一生中守护中华文脉。而今西湖的风又拂过学院的门墙,那弦歌仍在提醒我们:烽火艺程,莫失莫忘。

——陈薇因



 此次随中国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云南昆明安江村,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艺术朝圣之旅。我们追寻着国立艺专西迁的历史足迹,走进那间间斑驳却依旧挺立的教室与校舍遗址,感受到了那一代艺专师生在战火纷飞中坚守信念、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在云南期间,国立艺专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同时,中国画教学在这里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同学们在简陋的条件中笔耕不辍,以画笔为刀枪,以丹青寄家国。他们以青春之身,回应时代的召唤,在艺术与民族命运的交汇处,书写下最动人的篇章。这段历史令我敬仰,更让我深思。今天的我们,生于和平盛世,拥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更应秉承前辈们的志气与情怀,将艺术作为对话时代、守护文化的方式。未来无论身处何方,我都愿以画笔为舟,继续探索中国艺术的道路,不负此行,不负初心。

——季乙如





 

此行云南寻“根”,深切感受到了烽火岁月里国立艺专学子们“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铮铮风骨。这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也让我们身为今天中国美院的一员更觉重任在肩,使命如磐。愿这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让艺术之根深植沃土!

——马瑄



滇水之阳,古村安江。

烽烟南渡,艺专西彰。

古祠犹在,旧壁微凉。

庭树寂寂,似闻宫商。

烽火淬砺,斯文不亡。

遗泽犹润,桃李芬芳。

今至古地,追思绵长。

诚愿吾校,艺魄永昌!

——毛渊辰




 踏入云南昆明国立艺专安江村旧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艺术余温扑面而来。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子,我站在斑驳砖瓦间,遥想先辈在烽火中坚守美育、以艺报国的热忱。檐下曾有林风眠等大师授业、学子论艺,困境中对艺术纯粹的追求与家国担当,如灯塔照见我辈前路。写生时,我懂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更知要传承先辈人文情怀。愿踵武前贤,以笔为媒,融传统精髓与当代视角,让艺专精神火种,在创作里生生不息,照亮新程 。

——孙小清





 旧址的每一处斑驳都承载着学院在艰难时期持续办学与创作的历程。透过导览与访谈,我更深入了解当时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对于学院的发展脉络与艺术教育的延续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让我更理解艺术与时代的关联,也对美育有了更深体悟。

——张宇仙







   安江村国立艺专旧址是国立艺专在抗战南迁途中仅存的旧址,对研究中国艺术界的抗战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此次重走西迁之路收获良多,旧址的每一处斑驳痕迹,都是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无声诉说着前辈们于颠沛流离中坚守学术理想、服务民族救亡的崇高信念。是激发我们思考艺术何为、教育何往的精神坐标。必将铭记先贤于家国危难之际所彰显的艺术担当与家国情怀,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让中国艺术的薪火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朱薇吉



   本次中国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致敬与回顾,更是未来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的启程。通过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得以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思考艺术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实践中的灵感与体悟融入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努力创作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作品。

图片
图片

>
晋宁官方微博
晋宁官方微信公众号

晋宁区微信号

kmjn.gov.cn  晋宁区人民政府网站

滇ICP备19011956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2202530194号    

联系电话:0871-67892322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220001  昆明市晋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