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晋宁区人民政府 www.kmjn.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主题分类: 公共文化体育文化信息公开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07-04 16:09
名 称: 蒋志龙:从古滇国到益州郡,考古人的世纪求索
文号: 关键字: 考古,蒋志,志龙,遗址

蒋志龙:从古滇国到益州郡,考古人的世纪求索

发布时间:2025-07-04 16:09 浏览次数:0
字号:[ ]

负责的河泊所遗址项目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主持完成了云南省内几十项文物影响评价工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及文章70余篇……这些是蒋志龙身上“含金量”极重的标签,但在河泊所遗址见到他时,除了专业、谦逊外,他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接地气”——一位朴素的田野考古人。

图片1

蒋志龙接受云南网记者采访 朱怡瑾

“寻找滇的聚落一直是我的执念”

蒋志龙出生于四川安岳,1983年,他抱着“想走远一些”的想法报考了吉林大学的考古专业。大二实习期间,因为捡到了五铢钱和一些陶片,蒋志龙对考古真正产生了兴趣。

1989年,在北京房山镇江营遗址研究生考古实习期间,指导老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叶先生问:“小蒋,要不要去云南工作?”蒋志龙随口答应:“去呀。”来云南就这么定下来了。

入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后,蒋志龙开始埋头钻研云南已有的考古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毅然把研究方向从之前学习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转到云贵高原青铜时代上,“那时候认为,在云南的青铜时代考古方面,也许还可以做些事情。”他说。

2

    航拍石寨山及考古工作站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与河泊所遗址的缘分要从1996年说起。当时,因为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古墓群被盗,蒋志龙被单位指派负责石寨山古墓群第5次抢救性发掘工作。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他和考古工作队员清理了36座墓葬,发掘出了数百件文物,包括金器、玉器、大件的青铜器、贮贝器等,琳琅满目、十分精美。像公众十分熟知的叠鼓形狩猎纹铜贮贝器(西汉)等如今都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

3

  叠鼓形狩猎纹铜贮贝器图源:“云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墓葬和墓地不断有新的发现,但聚落一直没有线索,很难进一步深入研究滇文化,这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蒋志龙说:“从那以后,寻找滇的聚落一直就挂在心上,成了执念。”

“我们找到了几代人

七八十年没有找到的东西

提起河泊所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那天,尽管过去了一个多月,蒋志龙仍记忆犹新。

4月23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召开,二十项终评项目汇报人面向现场和直播间的高校学者、考古专家及公众,讲述考古的重要发现、细说文物背后的故事。

4

考古队员在清理水井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现场都是这个行业的顶尖学者,还同步直播,我当时的压力非常大,尽管已经准备了几个月,PPT都修改了几十次……”蒋志龙说,他当时很紧张,但又觉得自己是最熟悉这个项目的人,有责任也必须把大家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讲清楚。

其实在2023年2月,河泊所遗址就曾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项目,但终评落选了。

5

大型木构遗迹 朱怡瑾

“2023年是我们第一次报名参加评选,对比当时,这两年主要是在田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蒋志龙介绍,河泊所遗址发现的城墙、城壕、道路、高台建筑基址、大型木构遗迹以及出土的“益州”铭文瓦当、封泥、简牍等重要遗物,为准确确定益州郡郡治提供了考古实证,表明上蒜第一小学地点就是汉代益州郡郡治所在地。

6

“滇国相印”封泥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当被问到“此次入选是惊喜之外还是意料之中”时,蒋志龙平静地告诉记者:“得来实属不易,但也是实至名归,因为我们找到了几代人七八十年没有找到的东西,既找到了滇文化的聚落遗址,还意外地发现了益州郡的郡治。”

“未来河泊所遗址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专家认为,河泊所遗址取得的最重要的一个突破,在于它证明了在汉代统一边疆、治理边疆的过程中,一方面在滇国由中央王朝实行郡县制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是对滇王继续的册封,运用了非常灵活的手段进行有效管理,具有突出的特点。

7

出土于石寨山古墓群的“滇王之印” 朱怡瑾 摄

“我们确认了‘先滇文化—滇文化—郡县’的完整发展链条,这在全国的同类型遗址中来说都是很少见的。”蒋志龙说,如果说1956年“滇王之印”的发现,实证了司马迁《史记》对古滇国的记载,是我们了解古滇国是否存在的一个契机,那么河泊所遗址的发掘成果,则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关键实证。

蒋志龙认为,“未来,河泊所遗址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

8

“益州”铭文瓦当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目前,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已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河泊所遗址正是该遗址公园的核心。蒋志龙也在思考如何利用好发掘成果,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为公众还原和展示古滇国的生活。“比如,古滇国的人是怎么吃饭的、怎么生活的……”

9

考古队员在绘制文物 朱怡瑾

同时,蒋志龙和考古工作队员将继续开展田野考古工作,进一步弄清楚益州郡城内布局、功能分区,并对目前出土的大量简牍进行保护、释读、研究。

“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启了新阶段,必将为云南古代文明阐释、历史资源赋能提供更多学术支撑。”蒋志龙说。

记者手记

10

1996年在石寨山主持考古发掘的蒋志龙 蒋志龙供图

今年年初,河泊所遗址参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时候,蒋志龙曾在朋友圈写下“路虽远,行则将至”,但没有原句中的后一句“事虽难,做则必成”。正如他说的那样,考古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首先得努力,但努力也不一定有结果。我们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而他,以及众多的考古工作队员,始终把考古当成终身事业来做。所以,这份看上去似乎有些枯燥的工作也就变得十分有趣了。

考古,在复原历史,让我们有机会探寻2000年前的神秘故事。考古,也在创造历史,因为它回答了困惑人们心中许久的答案。致敬每一位躬身田野的考古人!


>
晋宁官方微博
晋宁官方微信公众号

晋宁区微信号

kmjn.gov.cn  晋宁区人民政府网站

滇ICP备19011956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2202530194号    

联系电话:0871-67892322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220001  昆明市晋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