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昆明市晋宁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2023〕12号)
各乡镇(街道办)、各区级部门、两个区级管委会:
《昆明市晋宁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10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昆明市晋宁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云南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22〕40号)及《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昆政办〔2022〕60号)精神,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新形势下晋宁气象高质量发展,提升复杂多样气候背景下气象服务精准度,有效保障全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需求牵引、多方协同,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晋宁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健康旅游目的地提供高水平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基本适应晋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体系、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0%,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2035年,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智慧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增强,气象对晋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晋宁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二、提升服务经济社会水平,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三)筑牢现代化基础,建设立体精密气象监测工程。完善地面气象综合观测站网,对中小河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服务重点区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周边25套区域自动气象站进行升级换代,自动气象站站间距小于5公里。完善生态气象立体监测网建设,实现乡镇负氧离子监测全覆盖,提升城市不同功能区生态环境特征监测分析评估能力。完善雷电监测网建设,在各乡(镇、街道)、产业园区管委会、大型危化企业和重点区域布设15台大气电场仪,与闪电定位监测数据综合应用分析,开展雷电监测预警服务。
(四)提升专业化水平,构建智能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加强智能网格预报平台本地化应用。加强雷达资料运用,提高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精准度。不断改进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提前量,冰雹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大于40分钟、雷电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大于60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5%。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气候异常。
(五)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实施气象灾害精准靶向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方位提高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
(六)打造云化平台,建设安全高效气象信息支撑系统。
加强高速气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气象专业局域网主干带宽达10000Mbps,接入桌面带宽达1000Mbps。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合规性建设,更新迭代网络交换、安全防护等软硬件设备。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共用,构建纵向横向互联兼容的视频会商系统,开发特色气象数据集,打造“高效、便捷、可移动”的轻量级用户“使用端”,2025年气象数据对外共享服务行业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增进保障民生福祉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
(七)防范化解隐患,提升气象灾害防控管理水平。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数据库,2024年主要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完成率达100%。2026年建成1个移动应急气象保障指挥系统,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八)完善共建共治,提高社会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各部门和基层网格治理体系,推进综合减灾社区创建。2023年完成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修订,制定基层应急管理单元气象灾害防御行动计划。完善专项预案和分灾种预案相衔接的全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健全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推进气象科普场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2035年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达到90%。
(九)坚持普惠多元,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基于位置、按需推送的公共气象智慧服务体系。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扩展公共应急智慧广播、移动通信、新媒体等预警信息传播手段,2035年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7%。
(十)服务生产生活,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效益。优化作业布局,2025年建成新型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点5个,建成烤烟防雹新型标准化作业点3个,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可保障面积覆盖率达95%,为城市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烤烟生产提供高效有力保障。推进新型作业装备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作业点标准化率、作业装备自动化率、视频监控建成率达100%。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作业装备物联网覆盖率和弹药存储规范化率达100%。建立科学高效精准人工影响天气协调联动机制,统筹经费保障,推动主要受益行业长效投入。
四、提高服务幸福美好城市品质,加快城市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建设
(十一)推动“气象+”融合,赋能城市精细化综合治理。推进气象无缝嵌入、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各领域。围绕城市防汛排涝、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综合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完善专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城市气象服务支持系统,开展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开展城市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推进深基坑开挖、大型塔吊施工等气象高敏感工程建设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布局等提供决策服务。健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工作流程和标准规范,开展重大活动分级分类气象保障服务。
(十二)改善生活品质,服务晋宁“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充分挖掘晋宁气候资源优势,助推旅游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推进全域旅游气象保障服务,加强大健康产业发展气象保障服务,建设负氧离子监测站网,实施负氧离子、气候舒适度、大气相对含氧量等环境属性要素监测评估,开展康养气候环境指标评价,持续巩固拓展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成果。
(十三)推进乡村振兴,为农气象服务提质增效。围绕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和“一县一业”、“一乡一品”重点产业,发展花卉气象服务站效能,开展分灾种、分时段、分区域精细化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
五、围绕绿色发展目标,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支撑
(十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支撑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水、生态、交通、能源等安全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开展空气质量、滇池水质、城市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跟踪研究。做好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
(十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工程。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滇池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气象保障服务,推进滇池流域气象生态环境观测站网建设。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分析预测,做好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气潜势预报预警服务,推进大气污染防控信息共享和智慧管理,适时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应急人工增雨作业。
六、强化科技支撑力量,推进气象科技融合创新
(十六)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将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全区科技创新总体布局,整合省、市科技资源,支持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研究。深化与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强化联合科研攻关,加强气象机理、复杂地形背景下灾害性天气预报、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七、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格局,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十七)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健全气象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激励体系,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十八)强化气象人才培养。结合“云南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及“昆明市气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气象人才梯队建设,气象青年优秀人才实现倍增。
八、强化组织实施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区级相关规划,统筹做好资金、项目等支持保障。
(二十)统筹规划布局。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建立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
(二十一)加强法治建设。健全完善气象法规、规章及其配套制度体系。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有效保障气象数据安全,规范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防雷、升放气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安全监管和行业监管。推进地方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应用实施。
(二十二)加强投入保障。完善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强化气象领域可持续的财政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按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落实气象事业发展资金。按规定落实气象工作者有关待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附件
晋宁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分工
工作任务 | 任务内容 | 完成时限 | 牵头单位 | 责任单位 | |
一、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 (一)建设立体精密气象监测工程 | 1. 完善地面气象综合观测站网,对中小河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服务重点区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周边25套区域自动气象站进行升级换代,自动气象站站间距小于5公里。 | 2025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晋宁分局、区水务局、区林草局、产业区管委会 |
2. 完善生态气象立体监测网建设,实现乡镇负氧离子监测全覆盖,提升城市不同功能区生态环境特征监测分析评估能力。 | 2025年12月 | ||||
3. 完善雷电监测网建设,在各乡(镇、街道)、产业园区管委会、大型危化企业和重点区域布设15台大气电场仪,与闪电定位监测数据综合应用分析,开展雷电监测预警服务。 | 2025年12月 | ||||
(二)构建智能精准气象预报系统 | 4. 加强智能网格预报平台本地化应用。加强雷达资料运用,提高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精准度。不断改进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提前量。 | 2024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气象局 | |
(三)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 5. 实施气象灾害精准靶向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方位提高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 | 2023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气象局 | |
(四)建设安全高效气象信息支撑系统 | 6.加强高速气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气象专业局域网主干带宽达10000Mbps,接入桌面带宽达1000Mbps。 | 2024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 |
7.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合规性建设,更新迭代网络交换、安全防护等软硬件设备。 | 2024年12月 | ||||
8.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共用,构建纵向横向互联兼容的视频会商系统。 | 2025年12月 | ||||
9.开发特色气象数据集,打造“高效、便捷、可移动”的轻量级用户 “使用端”。 | 2025年12月 | ||||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 | (五)提升气象灾害防控管理水平 | 10. 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数据库。 | 2024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应急管理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
11.建设晋宁区移动应急气象保障指挥系统。 | 2026年12月 | ||||
(六)提高社会灾害防御应对能力 | 1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各部门和基层网格治理体系,推进综合减灾社区创建。 | 2025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应急管理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民政局、区防震减灾局 | |
13.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基层应急管理单元气象灾害防御行动计划。 | 2023年12月 | ||||
14.完善专项预案和分灾种预案相衔接的全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健全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 | 2024年12月 | ||||
15.推进气象科普场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现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达到90%。 | 2035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科协 | ||
(七)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 16.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基于位置、按需推送的公共气象智慧服务体系。 | 2025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融媒体中心、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应急管理局 | |
17.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扩展公共应急广播、移动通信、服务新媒体等预警信息传播手段。 | 2023年12月 | ||||
(八)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效益 | 18.优化作业布局,建成新型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点5个,建成烤烟防雹新型标准化作业点3个, | 2025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晋宁分局、区烟草公司、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 | |
19..推进新型作业装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作业点标准化率、作业装备自动化率、视频监控建成率达100%。 | 2023年12月 | ||||
20.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实现作业装备物联网覆盖率和弹药存储规范化率达100%。 | 2023年6月 | ||||
21.建立科学高效精准人工影响天气协调联动机制。 | 2023年12月 | ||||
三、加快大城市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建设 | (九)“气象+”赋能城市精细化综合治理 | 22.围绕城市防汛排涝、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综合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完善专业气象监测站网。 | 2025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水务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公安局、区供电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应急管理局 |
23.建设城市气象服务支持系统,开展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 | 2025年12月 | ||||
24.开展城市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推进深基坑开挖、大型塔吊施工等气象高敏感工程建设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 2025年12月 | ||||
25.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布局等提供决策服务。 | 2024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局、区水务局 | ||
26.开展重大活动分级分类气象保障服务。 | 2025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应急管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公安局、区供电局 | ||
27. 推进全域旅游气象保障服务,加强大健康产业发展气象保障服务,建设负氧离子监测站网,实施负氧离子、气候舒适度、大气相对含氧量等环境属性要素监测评估,开展康养气候环境指标评价。 | 2025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文旅局 | ||
28.持续巩固拓展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成果。 | 2030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 | ||
(十)为农气象服务提质增效 | 29.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一区一业”、“一乡一品”重点产业,发展花卉气象服务站效能。 | 2030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农业农村局 | |
30.开展分灾种、分时段、分区域精细化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 | 2025年12月 | ||||
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支撑 | (十一)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支撑能力建设 | 31.开展空气质量、城市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跟踪研究。 | 2030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市生态环境局晋宁分局、区发展改革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产业园区管委会 |
32.做好城市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 | 2025年12月 | ||||
(十二)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工程 | 33. 开展滇池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气象保障服务,推进滇池流域气象生态环境观测站网建设。 | 2023年12月 | 市生态环境局晋宁分局 | 区气象局 | |
34. 推进大气污染防控信息共享和智慧管理,适时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应急人工增雨作业。 | 2023年12月 | ||||
五、推进气象科技融合创新 | (十三)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 35.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全区科技创新总体布局,整合省、市、区科技资源,在科技计划实施中支持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研究。 | 2025年12月 | 区科协 | 区气象局 |
(十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 36.深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强化联合科研攻关,加强气象机理、复杂地形背景下灾害性天气预报、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 2025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科协 | |
六、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 (十五)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 | 37. 健全气象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激励体系,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 2025年12月 | 区气象局 |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区科协 |
(十六)强化气象人才培养 | 38.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气象人才梯队建设,气象青年优秀人才实现倍增。 | 2025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