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昆明市晋宁区第二届第二次会议第114号提案答复的函
周红科委员:
您在昆明市晋宁区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区观光休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114号),已交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晋宁区地处彩云之南、滇池之滨,依山傍水,环滇池而居,国土面积1336平方公里,辖8乡镇(街道)137个村(社区),总人口34.6万。坐拥53公里湖岸线,滇池流域面积约758平方公里,涉及沿岸村庄121个,占全市总量的66%,已建成的滇池湖滨湿地1.97万亩,正在建设的环湖绿道晋宁辖区占43公里,是昆明周边休闲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2022年按照“退、减、调、治、管”的要求,为坚决扛起滇池保护治理责任,晋宁区有序退出常规种植的蔬菜花卉等大水大肥作物7590亩,为高质量打造滇池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夯实基础。按照“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主线,以业态植入经营创收共享生态红利为目的,2022年5月启动实施了小渔村、海埂村、余家沟下村、梁王村4个临湖村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试点项目建设,探索出了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同步、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同行的新模式。
2023年按照“重现长联画卷、唤醒历史记忆、寻找最美乡愁、绽放明珠光彩”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群众主体、差异发展的原则,一村一策打造2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结合发展方向和业态发展方向将25个重点村分为产业发展型、农文旅融合型、驿站服务型、历史文化型、美食型、民宿型、摄影打卡型、沉浸体验型、科教研学型、音乐艺术型、运动型11个类型。
通过近期努力,邀请52家企业举办招商推介会,对接企业130余家次,经过研究比选,最终确定社会责任感强、保护治理滇池理念强的17家企业作为社会投资主体,与25个重点村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完成进度为100%。大河村等7个村庄已进场实施改造提升,小渔村等3个村庄已实现常态化运营,太史村等5个村庄已结合重点民俗节日举办了主题活动。同时, 25个重点村,投资1.2亿元开展村庄整体截污管网建设,现已完成19个,正在快速推进6个。其余96个沿湖村庄按照绿美乡村标准进行建设,现已完成33个。
2022年11月,晋宁区成功申报成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秋季)推荐县区;2023年牛恋村积极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已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审核上报,等待农业农村部审核公示。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
为正确处理好“湖”“村”“人”的关系,晋宁区以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为抓手;以生态融合发展为路径;以环境经济双赢为目标,让沿湖群众从滇池保护、生态保护中切实受益,走出一条促进沿岸乡村美、产业旺、村民富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路子。
第一,规划引领,确保绿色发展。项目建设,规划先行,在具体工作中,突出专业策划、系统谋划、因地制宜,对村庄人、地、房系统考虑,确保发展不牺牲环境、增收不破坏生态。着力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对村庄规划编制方案多轮征求区级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建议,召开区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对修改完善后的村庄规划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并出具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高标准生产设施产业区、生态农旅观光区,增强与上位规划的适配性原则,科学划定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空间比例。同步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积极申报国家级农业旅游公园。并争取长江经济带发展财税支持政策,多渠道争取国家扶持资金。
第二,科学定位,做好绿色文章。按照“一村一策”,构建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滇池沿岸乡村生态旅游圈。一是用好生态资源,向滇池良好生态环境要效益,打造湖景民俗、沙滩民宿、星空露营、观鸟摄影基地、夕阳咖啡等观景业态。二是用好文化资源,向晋宁丰富乡土文化要活力,打造“渔人体验”、农耕研学、古滇探秘、非遗体验、贝丘遗址体验、陶艺驿站、古滇画乡、“一颗印”民宿等文化业态。三是用好农业资源,深入开发一产附加值,梦幻花园、田间课堂、“稻”梦庄园等农业纵深业态和百花宴、吃花节、百菌村等美食地标。四是抓好文化热点和重点人群需求,打造重机车营地、二次元驿站、国风打卡地、休闲垂钓园等热点业态,精准发力引爆乡村经济新增长点。四是以美丽乡村、农旅观光为载体,发展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高科技绿色有机果蔬采摘园、农业科普园,将农业做成景观,打造环滇绿色农旅生态带,实现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
第三,联农带农,促进共同富裕。在总结提炼晋宁区2022年沙堤村、福安村、小渔村、墩子村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滇池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经验做法,以“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股份制模式抓项目谋划、招商引资。始终坚持群众增收优先,鼓励村集体和村民以资产、资源入股与社会资本共同成立联合体运营公司,把资源便资产、资产变股份,让村集体经济和群众能在村庄发展中获得收益。目前,小渔村、沙堤村、太史村、海埂村、福安村等已投入运营或举办主题活动,实现集体企业营收、带动群众增收,为产业转型村和群众找到了新出路、新方向。
第四,拓展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按照自然风貌、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等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及地域特色,融合打造有品牌的农家乐、乡村民宿、生态康养、农业观光等业态,通过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研学实践等经营项目,多元化发展休闲农业、重点产业、特色农业,使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有序,乡村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和谐,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得到有效保护,乡韵乡味氛围更加浓郁。
目前,滇池保护、土地合法利用和乡村振兴都是兼具复杂性、全面性的工作,涉及的政策法规、单位部门都很多。在现阶段,新老法规政策的衔接中还存在一些矛盾,需要及时修订和权威解读。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严守底线谋发展,以深植绿色发展理念、守望绿水青山,带动村民创造金山银山的模式抓村庄规划、管理运营,全面快速推进村庄改造提升。二是加强统筹强推进,发挥好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的作用,统一思想高位推动25个村庄的建设;用好监督问效制度,确保项目时效和质量。三是破解问题提质量,紧盯保护和增收两大目标,主动担当,形成合力,逐一研究、破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以挖掘产业振兴为着力点,不断提高滇池沿岸村庄的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加快实现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努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许玲 0871-67892255)
昆明市晋宁区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19日
附: 关于政协昆明市晋宁区第二届第二次会议第114号提案答复的函(晋农函〔202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