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昆明市深化与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实施方案》的通知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关于印发《昆明市深化与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级各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开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昆明市深化与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实施方案》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5月17日
昆明市深化与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
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公共发〔2021〕22号),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在2012年昆明市首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内涵,形成特色鲜明的“昆明样本”,全面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效能,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为高质量推动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责任明确
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主体责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全市各级政府切实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在资金、人才、资源方面的保障力度,明确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
(二)全面提升,效能优先
在继续保持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与特色的基础上,补齐文化事业发展短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要素建设上全面提升。坚持效能第一,将群众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率与满意度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的重要标准。
(三)社会参与,资源整合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建设,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新动能。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志愿服务队伍。整合政府及社会资源,扩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资源覆盖范围,共建共享,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最大效益。
(四)面向基层,均衡发展
坚持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基层”特色,重点建设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与创新昆明市已探索出的成熟经验,分类指导、扶持县区建设,促进资源向贫困地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倾斜,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三、建设目标
在巩固与加强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建设成效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农家书屋融合发展工程、“春城一家亲”乡村文化走亲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推广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提质增效工程、博物馆总分馆建设工程、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工程、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深化工程、民族节庆网上游工程“八大工程”,深化与创新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全面推动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使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达到“全省第一、西部领先、全国示范”的目标。
四、八大工程内容
(一)农家书屋融合发展工程
推进农家书屋与实体书店融合发展,打造“乡愁书屋”;与公共图书馆融合发展,建设基层服务点,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融合,聚合各类文化资源与服务;与乡村文旅中心融合发展,聚合特色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民致富。不断深化农家书屋延伸服务,推广“流动书包”模式,开展农家书屋阅读活动、“4:30课堂”服务以及“文化能人进书屋”志愿项目,激活农家书屋服务效能。
(二)“春城一家亲”乡村文化走亲工程
“春城一家亲”乡村文化走亲以村庄(含自然村)为单位,在地缘相近的村庄之间,利用法定节假日、民俗民族节庆等时间节点,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组织村级业余群众文艺团队等民间文艺团体、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文化能人、业余文艺骨干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采用“自主申报、自愿结合、各村负责、街乡考核、区县统筹、市级推广”的方式,发挥基层和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彰显昆明市民族文化多样性优势,形成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大交流、大繁荣、大发展、齐参与、共享受”的良好局面。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在活动内容、考核激励、平台推广、宣传营销等方面做好引导与支持。
(三)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推广工程
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馆(所),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推出一批民族民间文化旅游打卡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面;以“春城文化节”为核心,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各类民俗节庆活动为载体,多项活动共振;通过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口碑营销、“昆明网红”等形式,提升昆明民族民间文化的知晓度。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提质增效工程
按照“6+X”模式深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即必须设置1个文化活动室、1个电子阅览室(市民素质网络培训学校)、1个图书阅览室(社区书屋)、1个棋牌室、1个多功能厅(党员教育、科普、普法教育、道德讲堂、市民议事等)、1个文化体育广场, “X”为同时选择设置非遗展览展示室、少数民族民俗展示与陈列室、妇女之家、便民厅等,让服务更具针对性,体现地区特色。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为抓手,优化合理布局分馆建设。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可对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实用化。充分发挥文化站的统筹协调职能,带动辖区群众文化活动“火”起来。重点在基础设施、服务内容与效能三个方面提质增效。各级人民政府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包括第三方在内的监督考核体系,全力保证各项指标的顺利实现。
(五)博物馆总分馆(群落联盟)建设工程
以翠湖博物馆群落和安宁市博物馆总分馆制建设为试点,以市级、县(市)区级文化(文物)直属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构建以市级、县(区)级博物馆为总馆或者博物馆群落联盟发起人,以各级各类国有专题博物馆、特色博物馆、村史馆为分馆或者各类非国有博物馆为博物馆群落加盟馆,基层文化活动中心为流动展示点的三级博物馆展示服务网络。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建馆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大馆发展分馆、多馆合一馆、龙头馆带加盟馆等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总分馆发展模式。统筹发展、面向基层、多方参与,逐步建立起上下联通、高效便捷、服务优质、全面覆盖的博物馆总分馆(群落联盟)体系。推动各级各类博物馆围绕特色收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展示、文化特色展演等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彰显昆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民族文化内涵。博物馆总馆统筹指导系统建设,集聚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分馆建设,彰显地方特色;统一标准,规范总分馆管理体系运行;开展活动联动,扩大博物馆影响力。
(六)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工程
以官渡区文化馆、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综合文化站、安宁市青龙街道赵家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西山区融创文旅城等国家级、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试点单位为引领,深化以风龙湾等景区景点文化主题街区、实景庭院剧、翠湖博物馆群落、老街文旅公共服务中心、精品酒店民宿系列“觉晓书房”为代表的昆明文旅融合实践,共享优质资源,提升文化体验,促进文化消费;打造文化夜市,丰富夜间文旅服务供给;依托博物馆群,建设一流研学旅行基地;完善管理机制,推进文旅融合试点工作。
(七)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深化工程
在明确实施主体、明确活动经费、明确工作重点、明确具体方法、明确活动步骤“五个明确”的基础上,深化五华区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加强社区沟通协会自身建设,统筹社区内外资源,丰富社区文化活动;贯彻落实群众文化权利均等、文化参与均等、文化服务均等“三均等”和“什么时间开展活动群众说了算,开展什么活动群众说了算,在什么地点开展活动群众说了算,以什么形式开展活动群众说了算,什么人参加群众说了算”“五个说了算”原则,确保社区沟通协会运转高效,发挥其在“精准了解群众文化需求”中的重要作用。规范文化社群管理,建立信用社群制度,加强自律自治;文化社群活动要注意发现“社区文化能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文化社群的培育,确保社群文化活动凸显社区特色。不断促进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向“最美一公里”转变。
(八)民族节庆网上游工程
全面收集、深入挖掘、充分整合各民族民间节庆文化资源,加强民族文化普及与交流,不断扩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巩固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建设成果。深化节庆文化资源的服务力度,加强网络端、移动端应用,并在各类公共文旅设施建设民族民间节庆资源浏览设备,增强用户互动、提高用户体验。
五、保障机制
(一)政策保障
制定《昆明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文体服务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明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实施标准;完善政策文件体系,配套出台《农家书屋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乡镇综合文化站提质增效指导意见》《昆明市博物馆总分馆(群落联盟)制建设实施方案》,修订《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考核办法》《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保障“八大工程”顺利落地实施。
(二)资金保障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14号)精神,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八大工程”资金保障,推动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三)人才保障
以项目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村官”扶持计划、“文化民星”表彰计划、“文艺轻骑兵”激励计划,提高包括文化志愿者在内的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全面实施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培训合格再上岗制度。
(四)监管考核机制
不断完善《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考核办法》,推进第三方力量独立评估“八大工程”的实施效能。落实“媒体+公共文化”战略合作计划,引入媒体监督机制。加强对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的管理,实行星级考评制度,建立信用档案,优胜劣汰。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治责任,把全面落实昆明市深化与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资金视财力情况逐年递增。
(二)建立机制,保障落实。
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各地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明细责任,明确进度安排和工作要求,积极推动“八大工程”落地落实落细。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各县(市)区要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工作的舆论宣传,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领作用,及时总结推进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深入提炼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用,让全社会共享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