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一幅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双河乡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思路,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不仅改善了乡村面貌,更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党建引领,筑牢就业基础。双河乡党委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是农村发展的“红色引擎”。为此,乡党委以“党建+”为总抓手,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等工作深度融合,为农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制度、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积分管理等措施,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员带头创业,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创业就业。此外,双河乡还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不定期在“灵秀双河”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确保招聘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每一位有需求的群众手中。
创新模式,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探索新型就业模式,精准对接群众就业需求,通过乡村公益“小岗位”托起就业“大民生”。一方面,依托乡村振兴就业富民工作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平台,双河乡广泛收集就业岗位信息,为群众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服务。今年以来,双河乡严格落实乡村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惠民政策,按照“实事求是、科学设岗、严格标准、精准开发”的原则,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脱贫劳动力和未消除风险的防返贫监测劳动力进行选聘,不仅解决困难群体就近就地就业问题,更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自身发展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并在提升人居环境、美化乡村面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双河乡大力发展鲜花、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合作经营,实现了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精准施策,提升就业质量。乡党委、政府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农村群众就业多元化、多样化需求,精准施策,提升就业质量。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帮助群众提升就业能力,例如,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经济,开办民宿,促进双河乡村民就近就地就业,为有发展民宿的村民提供设计指导,结合当地特色彝族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民宿。与此同时,乡党委、政府还牵头建立了乡村民宿经营者的交流平台,分享成功经验、交流心得体会,促进共同进步。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对乡村民宿进行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双河彝族乡民族文化特色,举办火把节特色节庆、长街宴、山地徒步等特色活动,充分结合了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咨询等工作,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
典型示范,激发就业活力。在党建引领下,双河乡涌现出了一批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以干河村、核桃园村为例,两村党总支通过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本村资源,推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当好乡村振兴的组织者、先行者。干河村党总支依靠得天独厚的山泉水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企业实施干河山泉水厂项目,项目的实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的同时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8个就业岗位,根据分工不同,月薪在3200元左右不等;核桃园村党总支积极发动党员、群众中的种植能手,种花椒和核桃等经济作物,带领村民增收致富。2023年,核桃园村党总支引入成熟企业合作实施林下经济发展项目,此外该项目从开工之日,平均用工人数20余人/日,合作社每人每日支付工资150元,形成了“以短养长、以林富民、以民护林”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林区增效、林业增产和林农增收,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助推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农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是双河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党建引领、创新模式、精准施策和典型示范等一系列举措,双河乡不仅实现了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更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未来,双河乡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新的就业模式和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