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二街镇党委认真找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新模式,将党建与干部队伍建设、集体经济强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聚焦村级集体经济联农带动,发展优势产业,探索出一条结合二街镇实际的“一村一特色”“一镇一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路子。
“党建领航”推动村集体经济“点面开花”。镇党委坚持“一盘棋”思想,建立强村带弱村的“村村联建,协同共富”工作机制,实行区域联动、全镇互动,抱团发展。近三年全镇先后实施了仓储、高产大棚、油茶花种植、人工菌种植等产业领域9个壮大集体经济项目,2020年至2022年底,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80.07万元跃升至745.31万元,增长8.3倍,9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在联农带农方面,创新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增收致富,连续三年在全镇广泛推行包山拾菌。截至2022年,完成山林竞包3.2万余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60万元,1200余户群众“股民”既参与管理,又分享红利,户均年增收2.3万元,形成了村集体、承包人、广大农户多方受益的良好局面。
“农旅融合”打通乡村振兴发展“致富通道”。立足部分村位于主城区“1小时旅游圈”实际,以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驱动,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党员带头入股,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旅融合项目,群众普遍享受到“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如在响水村,依托千亩油菜花开展的油菜花节,依托传统彝族村落推出的“尝新节”系列节庆旅游,一批民宿、农家乐、小超市、小吃店应运而生,不少村民借助乡村振兴农旅发展挣到“人生第一桶金”;如在鲁黑村,通过聚焦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深入挖掘鲁黑村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打造出“火塘夜话”系列“卖点”,推出阿鲁阿黑系列文创产品,打造集餐饮、娱乐、住宿、农产品展销、文化产品展示等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体系,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0.8万元倍增到2022年的2.2万元。2022年该村还代表昆明市获得全省集体经济项目“擂台比武”一等奖。
“产业引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村美民富”。镇党委抢抓“一县一业”机遇,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产业品牌培育示范引领,2022年成功申报绿色食品品牌1个、建立全国优势产业集群1个,市级龙头企业1家;2022年鲜切花种植面积8000亩、产量2.6亿支;蔬菜种植面积2.4万亩,产量4.9万吨;食用菌、水果、林下经济等产业齐头并进,响水油菜籽、鲁黑彩色洋芋、“滇王牌”小西瓜等特色农产品远销省内外,高原特色产业“一村一特”不断凸显,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老高村,多年来矿产资源持续开采面临枯竭,大面积的磷矿采空核心区亟需生态恢复,村集体“坐吃山空”、群众收入下滑,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镇党委坚持产业思维,引进最适宜老高村附近矿山采空区种植的红花油茶产业,2021年开始已完成第一、二批共2436亩油茶种植,建成油茶榨油坊,2022年引入第三方公司对老高村红花油茶产业及附近农文旅融合项目完成设计立项,计划2023年开始,推动升级为集种植、管理、采摘、榨油、包装、营销为一体的红花油茶产业链,并发挥红花油茶花期长、规模大、可观赏的优点,同步打造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的一产带三产“农文旅”融合发展业态,力争将矿山上的红花油茶产业发展为二街镇的“一镇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