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省、市非遗保护条例,切实加强晋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2025年8月20日,晋宁区文化馆顺利举行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专家评审会。此次评审工作,由评审委员会依次对25名申报人进行了资格审查、材料审核、实地考察、专家集中评审全部工作流程。项目涵盖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六大类别,全面展现了晋宁区非遗资源的多元性与深厚底蕴。
权威领衔:专家团队护航评审公正性
本次评审由晋宁区文化馆具体组织实施,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建了7名由省、市、区级专家构成的评审委员会。专家团队涵盖非遗理论研究、技艺实践、文化管理等多领域,确保评审视角的专业性与全面性。
评审预备会于当日上午9:30召开,晋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晓红同志在会上强调:“传承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火种’,他们不仅承载着技艺,更传递着民族的文化记忆。此次评审要严把标准,选拔出真正能扛起非遗保护大旗的领军者。”会议明确了评审流程、分组安排及纪律要求,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评审工作通过材料审核、实地调研、集中展示、专家评议四大环节,层层筛选、综合考量,确保入选者具备扎实的传承能力与创新潜力。
材料审核:溯源传承脉络,严控申报质量
专家组对申报人提交的推荐表、传承谱系证明、授徒传艺记录、师承经历等材料进行全面核查,重点验证三代以上传承脉络的清晰度、核心技艺的掌握程度及社会贡献的实证性。例如,传统医药类申报人需提供临床实践案例、师承协议及行业认可证明;传统技艺类需提交作品图录、技艺创新记录及市场反馈,确保信息真实、完整、规范。
实地调研:深入基层一线,考察实践效能
评审组分赴各乡镇街道,通过实地走访传承人工作室、传习所,观摩其日常授徒、创作及活动开展情况,直观评估传承环境的稳定性与传承实践的持续性。例如,在宝峰街道某传统刺绣工坊,评审组看到传承人正指导学徒练习针法,工坊内陈列的文创产品融合了彝族纹样与现代设计,体现了“产学研”结合的传承模式。
集中展示:实操与创意并重,检验综合能力
申报人需通过实操演示、作品解析及互动问答,全面展示技艺水平与创新能力。传统舞蹈类传承人现场表演经典曲目,并阐释动作的文化内涵;传统美术类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主题创作,展现技法熟练度与创意表达能力。
专家评议:量化标准打分,精准定位价值
在审阅材料与实地考查基础上,专家组召开集中评审会,依据“技艺精湛性”“社会影响力”“传承主动性”三大核心标准进行量化打分。技艺精湛性重点考查核心技法纯熟度、作品艺术价值;社会影响力关注行业认可度、公众传播效果;传承主动性评估授徒数量、活动频次及创新成果。
此次评审工作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认定新一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极大地激发了我区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热情,对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晋宁非遗活态传承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