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筑牢战斗堡垒,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
甸头村党委坚持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一是选优配强“领头雁”。在村“两委”换届中,打破“求稳怕变”思维,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者、退役军人中选拔“带头人”,实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4个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与小组长“一肩挑”,班子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40%,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才占比30%,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干事格局。二是夯实阵地强服务。针对原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单一、服务滞后的问题,村党委积极筹措资金235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创新“去行政化”布局,取消独立办公室,推行“村组干部坐班+网格服务”模式,打造集党员教育、便民服务、矛盾调解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承接上级培训500余人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真正成为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三是严管厚爱提效能。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以干部和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强化党员管理,推动从“被动干”向“主动拼”转变,党员干部攻坚克难能力、服务群众意识显著提升。
党群服务中心对比
二、深挖发展潜能,激活集体经济“新引擎”
针对集体经济薄弱困境,村党委立足区位优势,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一是“服务园区”强支撑。成立云南强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围绕工业园区需求,开展工程建设、运输保洁等服务,承接河道治理、磷石膏装运等重点项目,2023-2024年实现营收230万元、盈利57万元,成功从“单一经营”迈向“多元发展”。二是“引摊入市”活资源。针对园区就业人员多、配套不足的痛点,整合马脚村、甸头一组闲置空地,创新实施“引摊入市”工程,建成2个便民市场和8间商铺,年增收20余万元;三是“清资盘活”挖潜力。规范合同管理,回收集体土地300余亩,出租闲置土地600余亩,年增收30万元,让“沉睡资源”变“活资产”。
党组织领办公司运行
三、坚持科技赋能,培育乡村特色“新产业”
村党委坚持“产业兴村”理念,跳出“传统农业”桎梏,以“党支部+企业+院校+农户”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一是做精林下经济。依托1万余亩山林资源,投资10万元建设冷库、优化林地治理,探索野生菌保育促繁项目,举办首届野生菌采食文化节,吸引游客1000余人次,带动3家农家乐、2处采摘园增收,实现“山林增绿、集体增效、村民增收”。二是做优“科技小院”。针对传统农业低效问题,引入云南师范大学“长江学者”尚轶教授团队,共建“马铃薯科技小院”,开展良种繁育、土壤改良、种植培训等科研活动。注册“紫钻·紫气东来”商标,紫色马铃薯亩产值达2.3吨,2024年推广种植30亩,收入约25万元,并与企业洽谈深加工合作,推动“种植—种苗—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2024年以来还依托科技小院种植“滇王牌”小西瓜,创新探索“认养+订单”模式进行销售,为壮大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三是做活“秸秆经济”。联合昆明理工大学潘波教授团队,实施“农废高值化利用”项目,通过厌氧碳化技术将秸秆转化为活性炭、木醋液等高附加值产品,解决秸秆焚烧污染问题,目前已完成数据采集和设备调试,未来将覆盖二街镇7000亩花卉种植区,打造“变废为宝”的循环产业链。
滇王牌小西瓜认养
四、聚焦惠民暖心,绘就群众幸福“新画卷”
村党委始终把“民生无小事”刻在心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微实事”托起“大幸福”。一是建强“养老家园”。筹资137万元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活动室、棋牌室等设施,解决了全村470余名老年人活动场所匮乏问题,让“老有所养”更有温度。二是扮靓“美丽家园”。整合绿美乡村建设资金,发动村民募捐、投工投劳,完成2.5公里进村道路硬化绿化、1公里排水沟修缮、8座公厕及9个垃圾池建设,拆除违建30余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三是织密“帮扶网络”。设立困难群众救助金,换届以来发放救助金7万余元,针对困难群众建立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微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五、创新治理模式,构建和谐善治“新格局”
推行“党建+治理”融合的治理模式,构建“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一是以规立德树新风,建立村规民约“红黑榜”制度并结合积分超市,创新“以奖代补、以分换物”激励机制,党员干部带头整改问题,村民自治意识显著增强。二是投资10万元建设数字乡村平台,安装118组高清监控,实现“人防+技防”全覆盖;开展普法宣传30余场,推动群众法治素养持续提升,签约专职律师为辖区群众提供3次法律服务、2次法律宣讲、4次矛盾纠纷调处、100余次法律文书草拟,用法治手段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部分疑难杂症。